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非遗资讯 > 关注丨青神竹编、苏东坡传说,总书记去考察的眉山有哪些非遗?
关注丨青神竹编、苏东坡传说,总书记去考察的眉山有哪些非遗?
发布:2022/6/11 0:00:00 来源: 查看:464

在四川省眉山市中心城区

坐落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

父子三人的故居三苏祠


微信图片_20230303131444.png

图1 三苏祠外景


习总书记来到这里

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

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

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


微信图片_20230303131448.png

图2 习总书记考察三苏祠


习总书记在考察三苏故居时指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

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

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微信图片_20230303131453.png

图3 俯瞰三苏祠


让我们跟着总书记的足迹

走进大美眉山

看看那些深山茂林中的非遗

还有那些匠心独运的传承人

感受中国之美

触发你内心最真实的感动


苏东坡传说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为政为学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世家。

从2015年开始,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集、整理了本地苏东坡传说。苏东坡传说也先后被列入眉山市、四川省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微信图片_20230303131458.png

图4 苏轼石雕


苏东坡传说中有关其生平、事迹、家庭等传说,对于今天人们的生活依然有启示作用。正如习总书记所言,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青神竹编

青神竹编是流传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的一种古老民间工艺,用人工将粗细不同的竹片、篾条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品,在当地应用极广。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青神先民用竹篾编“箕”养蚕,初步形成一套竹编技艺。


微信图片_20230303131502.png

图5 青神竹编作品


唐代张武率县民编竹篓填石拦“鸿化堰”,提水灌溉农田,使竹编得到更大发展。明代青神竹编应用更广,青神人余承勋进京考取进士后授职翰林院修撰,他所用的书箱、膳食盒等均以竹丝编织而成。


微信图片_20230303131506.png

图6 青神竹编作品


入清以后,青神精美的竹编宫扇声誉鹊起,被清廷列为贡品。民国时,青神竹编继续传承发展,县人曾编成细竹丝斗笠,写上“抗战到底”的字样,用以慰劳抗日将士。新中国成立后,青神竹编进一步发展创新,编织出名人字画、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等多种精美的艺术品,用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编成的《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等。


抬工号子

“抬工号子”是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和产生的民间艺术,它是用歌唱的形式来协调劳动者的步伐节奏。

抬工队伍以物体重量来定人数,在仁寿县,以8人或12人最为普遍,最多的可达128人。“抬工号子”的歌词内容丰富,一般以弘扬伦理道德、民风民俗为主,也有评论时局、叙事抒情的。

其种类可分为通俗文雅的“严肃号子”和打趣调情的“花花号子”。号子句式整齐、音韵协调、铿锵上口、诙谐幽默、寓意深刻,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劳动者把反映时令、农事、爱情、婚丧嫁娶等风俗,创造性地运用到号子中,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抬工文化。仁寿县的“抬工号子”除歌唱以外,还伴有“莲花吐蕊”“铁扇关门”“青蛙晒肚”“倒挂金钩”的技巧表演。


除了这些非遗项目之外,眉山还有五月台会(城隍庙会)、竹琴(道琴)、四川耍锣鼓(复兴耍锣鼓)、东坡肘子制作技艺等众多非遗项目。

这些非遗项目与三苏祠等重要的文物古迹共同构成当地文化遗产的整体风貌,浸润着当地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孕育了他们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