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
1960年代美国白宫会议首先提出设立“世界遗产信托资金”的建议案。提出要保护世界上杰出的自然风景区和历史遗址。美国在提出这个“世界遗产信托资金”理论,恰恰赶上埃及政府在尼罗河上游修阿斯旺水坝,由于修这个水坝使水位加高,淹没了一座有2000年历史的神庙,所以联合国提出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公约。
为此,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2015年在美国正式注册成立。基金会力图在各国之间建立网络,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起保卫的屏障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以“传承文明 传递价值”为主题,旨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群体解决面临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并为各国政府提供城市发展、非遗保护、产业运营的诸多解决方案,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交流和互鉴。
非遗是人类传统文化的优秀典型和代表。非遗之存在,不仅是业态的,更是活态的;不仅是单一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传统的,更是时代的。非遗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
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研究、传承、弘扬的社会公益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展览(演)及公益活动;推介、表彰、扶持重点项目,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同时通过不同主题、丰富多样的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形式和内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积极推进世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了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引入社会生态和大众生活,基金会致力于蓄能与赋能,完善全流程的非遗文化创新服务内循环,打通上下端出入口,籍以适应新时代的大众审美意识,满足社会文化消费升级的需求,实现优秀传统工艺的流通价值。
基金会基于跨境跨界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国际优势,合理配置优选资源,有效推动境内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为保护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力量!